第126章 匠心遇知音
逗比小熊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6章 匠心遇知音,作曲藏不住了顶流排队求合,逗比小熊猫,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小胖的效率惊人,或者说,如今王强的名字自带某种“流量效应”,打听个把传统手艺人的消息,并非难事。第二天下午,他就带着王强,七拐八绕地来到市郊一个略显僻静的老街区。这里没有市中心的高楼林立,多是些低矮的旧式民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悠闲缓慢的生活气息。
“强哥,就是这儿了。”小胖指着一间不起眼的临街小屋。门脸不大,甚至没有招牌,只在斑驳的木门上,挂着几串小巧玲珑的竹编挂件,随风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碰撞声。
王强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服,走上前,轻轻敲了敲门。
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头发花白,穿着蓝布褂子,精神矍铄的老爷子探出头来。他手里还拿着一把篾刀和一根尚未成型的竹条,眼神锐利地上下打量着王强和小胖。
“找谁?”老爷子的声音带着点沙哑,语气算不上热情。
“您好,请问是白师傅吗?”王强连忙拿出在网上查到的名字,恭敬地问,“我们是……是想来向您请教一些关于竹子的事情。”
白师傅眯起眼睛,又看了看他们,特别是王强背着的吉他:“请教?我一个编竹筐的,有什么好请教的?你们是电视台的?还是搞什么采访的?我可没工夫应付那些。”说着,似乎就要关门。
“哎,老师傅,您别急啊!”小胖赶紧上前一步,挤出笑脸,“我们不是记者,我们是真心来学习的!这位是我哥,王强,是个歌手,最近想写一首关于竹子的歌,想来跟您取取经!”
“王强?”白师傅愣了一下,似乎觉得这个名字有点耳熟,他仔细看了看王强,“哦……我想起来了,电视上那个……唱那个什么‘心安’的?”
王强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是的,白师傅。”
白师傅的态度稍微缓和了一些,但还是有些狐疑:“唱歌的,找我一个竹匠干什么?竹子有什么好唱的?不就是山上长的,拿来做家具、编筐子吗?”
“它不止这些。”王强认真地说,“它还有气节,有韧性。我想把这种感觉,写进歌里。”
白师傅沉默地看了王强几秒钟,那眼神仿佛能穿透人心。最后,他侧开身子,让出一条道:“进来吧。”
屋子里光线有些暗,空气中弥漫着竹子特有的清香和淡淡的尘土味。四周堆满了各种竹材和半成品,竹篮、竹椅、竹筛、竹灯罩……琳琅满目。墙上挂着几把样式古朴的竹笛和洞箫,还有一些王强叫不上名字的竹制乐器。
白师傅没招呼他们坐,自顾自地回到他的工作台前,拿起刚才那根竹条,继续用篾刀熟练地刮削着。竹屑簌簌落下,发出细微而富有节奏的声音。
王强和小胖有些局促地站在一旁,看着老爷子专注地忙碌。他的手指布满老茧,却异常灵活,篾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薄薄的竹片顺从地弯曲、成型。
“你们想知道什么?”白师傅头也不抬地问。
“白师傅,我想了解……竹子在您手里,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王强斟酌着词句,“除了做成笛子、箫这些乐器,它本身……比如您现在这样刮削它,或者编织它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
白师傅手上的动作顿了顿,抬起头,有些意外地看了王强一眼:“你问这个?”
“嗯。”王强点点头,“我觉得,这些声音,可能比乐器本身更……更质朴,更接近竹子的本性。”
白师傅放下手里的活,拿起旁边一根粗壮的竹筒,用指关节轻轻敲击了几下,发出“梆、梆”的闷响。他又拿起几片薄厚不一的竹片,用手指弹动,发出清脆程度不同的“叮、咚”声。他还拿起一把细长的竹丝,快速地抖动,发出“唰唰”的声响,如同风吹竹叶。
“竹子这东西,浑身都是宝,声音也千变万化。”白师傅的语气里,带着一种对自己手艺的自豪,“敲、打、弹、刮、搓、摇……方法不一样,声音就不一样。有闷的,有脆的,有响的,有哑的。得看你怎么用,用它来做什么。”
他拿起墙上挂着的一支看起来很普通的竹笛,凑到嘴边,随意吹了一小段旋律。那笛声并不像音乐厅里那么华丽圆润,带着一丝天然的、略显粗粝的“风声”,却异常地清澈、悠远,仿佛真的能把人带到一片空寂的山间竹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