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2章 《时空叠印与岭南文化记忆》,粤语诗鉴赏集,汉字靓仔,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更值得注意的是《喜帖街》的插入。香港歌手谢安琪的这首粤语流行曲,原意哀悼旧区拆迁,在此却被诗人转化为“白话韵”的承载体。“木排头”的重复吟诵,既模仿了《诗经·蒹葭》的复沓结构,又赋予都市消逝物以史诗般的回响。这种处理,可比拟艾略特《荒原》中“伦敦桥在塌下来”对童谣的化用——皆是通过流行文化碎片重构集体记忆。
四、岭南文化的诗性编码:芳菲、荔枝与镬耳屋
诗的第三节突然转入“春寒起广州,无处不芳菲”,看似跳脱,实则暗用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岭南无日不春”的典故。而后续轮次中出现的“荔枝湾”“镬耳屋”“十三行算盘”等意象,均属广府文化密码:
? 荔枝关联杨贵妃“一骑红尘”的传说,但诗人将其本土化为“妃子笑到铃铛响”,以拟声词消解历史沉重感;
? 镬耳屋(岭南传统建筑)的飞檐被描述为“飞起嘅诗行”,呼应了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诗性岭南想象;
? 十三行算盘的“珠子跳落艇”,则隐喻了广州商都文化中“诗与利”的共生关系,恰如晚清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所写:“赚得诗人绝妙词”。
五、结语:方言诗学的现代性意义
《返到秦汉唐宋》通过粤语的音韵质感、意象的魔幻拼贴、历史与当下的互文对话,构建了一种“在地性史诗”。它既不同于洛夫《边界望乡》的乡愁书写,也异于也斯《雷声与蝉鸣》的都市冷叙事,而是以方言为钥匙,打开了一座“层累的广州城”(借用历史学家顾颉刚“层累说”概念)。诗中“渔网捞起青铜镜\/照见我同李白嘅合影”的结尾,恰似德里达所言“幽灵的回归”——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以另一种语言在街头传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