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众鸟高飞,孤云独去
鹤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5章 众鸟高飞,孤云独去,男情人吸我BB高潮十次,鹤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朕倒是想过,让一干朝臣都将家产翻出来给天下人都看看。”</p>
“可惜,痴人说梦而已,诸卿不必忧虑朕太过想当然。”</p>
“此事确有后续,但并非应在彼处。”</p>
朱翊钧一边示意众人落座,一边伸手竖起两根手指。</p>
看着模样,后续还不止一处。</p>
群臣面面相觑,只好先后落座。</p>
略微顿了片刻,朱翊钧才缓缓开口:“其一,内阁代行皇权,实为中枢机要,国家袖领。”</p>
申时行闻言,思绪翻腾,既喜且忧。</p>
他刚沾着椅子的椅子再度抬起,脸色带着苦笑:“还请陛下明示。”</p>
朱翊钧却根本不去看他,只扭头看向王锡爵:“朕也不强窥阁臣的家产,但,日后凡推补阁臣,愿意公示家产者,吏部单列出来,朕会优先考虑。”</p>
微末小吏也就罢了,若是国家袖领,都跟户部尚书叶淇一样,开始追寻崇高财富、为家族子孙计而败坏国策,那就真是自上而下地一泻千里了。</p>
总要有点崇高理想才对。</p>
已经入阁的申时行,与将要入阁的王锡爵对视一眼,一错即分。</p>
王锡爵会意,深吸一口气,咬了咬牙,果断当仁不让:“陛下,臣毛遂自荐,请公示!”</p>
此举亦是应有之义。</p>
不提倡,就是绝对禁止;优先考虑,就是约定俗成。</p>
就是这般急切,有失为官涵养,大家都知道你明年要入阁,但是这样不背人也有些太嚣张了。</p>
奈何王锡爵就是这样的人物,同僚们已然见怪不怪了。</p>
谁让皇帝喜欢这厮呢?</p>
朱翊钧当然欣慰,不过,却是在想别的事情。</p>
帝制固然下限低,上限高却也不是没理由的。</p>
落后的君君臣臣,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在某些方面,就是能发挥出不一样优势来——至少,能够让朱翊钧理直气壮地提出这种强同事所难的要求。</p>
朱翊钧自然从善如流,朝陈三谟吩咐道:“此事交吏科核定公示。”</p>
等陈科长领命后,朱翊钧才看向沈鲤:“朕接着说,还有其二。”</p>
“沈卿,此后巡抚度田事,凡各州县所属在任官吏的田亩,都公示出来。”</p>
这是顺手的事情。</p>
要是度完田还两眼一抹黑,那不是白度了?</p>
沈鲤此时闻言,只觉意料之中,他入京途中便对此有了心理准备。</p>
不仅如此,他连利弊都已然思虑了好几个来回。</p>
沈鲤沉默片刻,进言道:“陛下,此事恐怕只有一时之功。”</p>
大家都不是著,官应老病休,老夫方才所言有心无力,实非托词。”</p>
他叹了一口气,说起肺腑之言:“非止当初元辅夺情之事。”</p>
“数年以来,刑部乱象迭出,大明律修订一错再错,加之新政形势愈发激烈,老夫实在无能再盘桓中枢,拖诸位的后腿了。”</p>
一番话言辞恳切,诸位同僚反而无措。</p>
温纯看着张瀚这模样,颇感共情。</p>
张瀚一把年纪了,这些年倒是真的没少挨皇帝的骂。</p>
前几日三法司找皇帝述职,就张瀚挨了一通好骂,他到现在都还记得皇帝言辞多么激烈——“外面吵到这个地步,不就是因为你刑部尸位素餐,整天拉偏架!?”</p>
七十岁的人了,因为跟不上皇帝的路数,继而起了隐退之心,实在辛酸。</p>
这时,皇帝也突然开口:“张卿是道德君子,从未行差踏错过,实是朕未将卿放对位置,以至卿心力交瘁。”</p>
“德高望重,有补于国,这八字朕亲笔赠卿,业已命人装裱好了,稍后遣人送去张卿府上。”</p>
“更莫说拖后腿这种话,卿的功劳,朕一清二楚,一个太子少保的衣锦还乡,决计少不了张卿。”</p>
张瀚兴许是被皇帝骂出症结来了,此时听到这话,眼角竟然不由自主开始泛红。</p>
他连忙低头,稍作掩饰,顺势将袖中的《大明律》呈递了出去:“陛下,这是按陛下的批示,重订的大明律,或许仍有不少疏漏。”</p>
朱翊钧自觉此前面对张瀚时,脾气差了些,此时接过大明律,翻了几页后,便强行扯了扯嘴角,神情难得温和:“底稿留国史馆,剩下的未竟之事,留给潘卿便可。”</p>
说罢,他便将律令传递给潘晟过目:“正好,如今永年伯诡寄的事,还要请动八议为其减罪,潘卿顺便将此事也接去罢。”</p>
潘晟连忙起身接过。</p>
循着皇帝的话语,顺手翻到八议。</p>
而后便是一怔。</p>
开篇自然是明义,卷首一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克明德慎罚”、“德主刑辅”、“优礼臣下,无微而不至”之类的话语,来论述八议的必要性。</p>
当然,原稿自然少不了涂涂改改,这些话都尽数被划了去。</p>
取而代之的,是皇帝的御批“八议制度是为庇护统治集团成员罪行的应运而生,是维护统治与优容亲近双方博弈的结果,是律令威信向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集团权力妥协的具体产物,亦是本阶段律令不得不经历的短暂过程。”</p>
潘晟默默合上了这部重订的大明律,余光打量着皇帝与张瀚二人。</p>
张尚书跟不上皇帝的思路,恐怕真不是张尚书的问题。</p>
“好了,接着说海贸的事情,栗卿,福建市舶司明年能不能通航,朱卿,远航大船什么时候能下海,给朕一个准信。”</p>
议题一个接着一个,皇帝开始点名道姓。</p>
朱衡还未来得及说话,栗在庭抢先开口:“陛下,臣有一个不情之请,若准,明年福建必可通航!”</p>
朱翊钧瞥了栗在庭一眼:“说来。”</p>
栗在庭正色道:“陛下,臣欲为汪直平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