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丝丝入扣,光前启后
鹤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2章 丝丝入扣,光前启后,男情人吸我BB高潮十次,鹤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丝丝入扣,光前启后
丝丝入扣,光前启后</p>
诚如儒生的共识。</p></p>
辩经是不讲对错的,只看学问的高低。</p></p>
学问的高低,也不是用以说服对方,而是为求得世人的信服。</p></p>
世人的信服,其目的同样也并不在于扩展老朱家皇帝的个人爱好,或者说伸张皇权。</p></p>
而是为了将宋明道学,水到渠成地引入哲学的实论当中——当然是水到渠成,否则朱翊钧也做不到用道学范畴以内的话语体系,来描绘道学的前路。</p></p>
所以,赢不赢心学、理学的这些宗师们,并不要紧。</p></p>
重要的只在于朱翊钧在看客面前,所彰显的学问水平,以及,事后的发酵程度。</p></p>
正因如此,作为当世营销法的,没有一拥而上。</p></p>
一人当先上前高声诵念,为场馆内的形势,做着复盘。</p></p>
“……而行辩。”</p></p>
“方山公问曰,认识何以由天下而至后天?”</p></p>
“长惟公对曰,认识的形式,在于体悟因果,体悟因果的方式,在于实践,此二者为先天后天之桥梁,亦即功夫。”</p></p>
“裕春公问曰,实践,为心之实践,抑或行为之实践?心学乎?理学乎?”</p></p>
“长惟公对曰,内外一切之实践,发乎于认识,格致外物,内审己身,进而包络世界,是为世界观。”</p></p>
“卓吾公问曰,以实践内圣外王,何以矫枉?”</p></p>
“长惟公对曰,辨析因果,正确普遍而明,矫枉不行而行。”</p></p>
“龙溪公问曰,人力有时尽,因果悬置,则何如?”</p></p>
“长惟公对曰,明晰因果者,则归于行而下之世俗;因果悬置者,则归于形而上之哲思。”</p></p>
“弇州公问曰,吾生有崖,岂能穷尽万物之因果?”</p></p>
“长惟公对曰,明晰因果者,必流传百代,非人人世世循环往复,此为成圣之路之减法,知识之流传。”</p></p>
“弇州公再问,知识流转,未必为真,一如圣人之言,多为篡改误解。长惟居士非有泛而行之准绳,吾不取也。”“群皆惊然,问之,何也?”</p></p>
“弇州公对曰,礼记多谬,且为诸君试之。”</p></p>
到此戛然而止。</p></p>
群然皆惊,一如馆内。</p></p>
……</p></p>
“腐草为萤之说……是陛下先前就准备的好的吧?”</p></p>
李茂年惊愕而慌张地看着王世贞在下方侃侃而谈。</p></p>
这哪里是在质疑皇帝的学说。</p></p>
他看向身旁异彩连连的女儿,等待着答案。</p></p>
可惜,答案并未如期而至,李白泱恍若未闻。</p></p>
作为干部家属,女眷是不便在楼下随意抛头露面的,在皇帝的特许下,便让这一家子外戚,在二楼居高临下——僭越俯视皇帝肯定是不好的,但错的肯定不在皇帝,自然也不在后宫,而是王世贞建筑动工时考虑不周,为此还被罚俸一月。</p></p>
李茂年见女儿还在入神,忍不住轻咳了一声。</p></p>
李白泱心中无奈,自己装入神也躲不过去,便只好落亲爹面子了。</p></p>
她转过头看向李茂年,认真道:“阿父,本宫是陛下的选侍,你不该这样问的。”</p></p>
虽说皇帝压根没跟她提过这种事,但这时候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态度。</p></p>
李茂年一滞。</p></p>
这时候李春芳终于呵呵一笑,面色和蔼,轻飘飘岔开话题:“老头子早就说过,陛下定然是当世英杰,没骗丫头罢?”</p></p>
即便是他对皇帝天资早有预料,也浑然没想到,皇帝哪怕是在经学上,都有这种功果。</p></p>
他面上淡然,心中却已经数度悚然而惊。</p></p>
李白泱露出腼腆之色:“大父慧眼,陛下果是天底下一等一的英杰。”</p></p>
李春芳见孙女对于自己被送进宫,没有什么后悔的姿态,倒是松了一口气。</p></p>
自家孙女自家知道,最是厌恶蠢货,一味憧憬英杰——李春芳不知道,这在后世,叫做恋智。</p></p>
他将薄被揭开,缓缓站了起来。</p></p>
李春芳走到孙女和儿子中间,看着下方侃侃而谈的王世贞,开口道:“老头子我本来是要下去坐镇的,寻思会后再去宫里面圣,没想到却直接被王世贞请了上来。”</p></p>
“想来是陛下有所吩咐?”</p></p>
李春芳在内阁是老好人,在家也向来是和蔼家翁。</p></p>
李白泱脸上不由自主露出孺慕之色,轻声道:“大父,陛下确是有些话让我转告您。”</p></p>
李春芳点了点头,笑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说罢。”</p></p>
李白泱回忆片刻:“陛下说,就像通政司的报纸只能在北直隶通行一样,他的学说哪怕有着诸多铺垫,也难免受限于地域。”</p></p>
“如今浙中王门,南中王门,泰州王门,几乎便是以南直隶为腹心流传……”</p></p>
李春芳恍然。</p></p>
他直言不讳:“陛下要我替他在南直隶撒播学说?”</p></p>
李白泱点了点头:“不止是学说。”</p></p>
“今日文会后,他会允准王公、袁公等人,在通政司的指导下兴办报纸,南直隶则由大父来审读。”</p></p>
李春芳看了孙女一眼。</p></p>
好一个“指导”,好一个“审读”,孙女现在连说话的古怪劲儿,都跟方才在下面阐道的皇帝如出一辙。</p></p>
他没有立刻答应。</p></p>
反而陷入长久的沉默。</p></p>
过了好半晌。</p></p>
他才看向孙女:“陛下是如何安排李家的?”</p></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