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西学中用,腾蛟起凤
鹤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5章 西学中用,腾蛟起凤,男情人吸我BB高潮十次,鹤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西学中用,腾蛟起凤
西学中用,腾蛟起凤</p>
万历二年,春。</p></p>
湖广按察司佥事冯子京谪守巴陵,以巡抚梁梦龙劾故。</p></p>
大理寺卿陈一松以三年考满,升刑部右侍郎;大理寺左少卿陈栋,以二年考满,因功减一年堪磨,升大理寺卿。</p></p>
通政使何永庆以亲老身病致仕,赠礼部尚书;左通政倪光荐以九年考满,升通政使。</p></p>
佥都御史海瑞,以一年考满,因功减二年堪磨,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p></p>
巡视东城御史学礼奏,御马监太监张忠,殴死亲母,乞敕严究;巡视光禄户科给事中颜容舒劾,尚膳监内官王朝用,因索例肉殴死厨役,乞敕重究,均如律章下法司。</p></p>
锦衣卫掌卫事右都督朱希孝引英国公张懋例,乞追赠其兄朱希忠王爵。</p></p>
吏部言,张懋追封非可为例,希忠虽历事三朝,不过效臣子职分之常,未尝勒奇伟于边疆,投难钜于戎马,生前被宠已足酬劳,殁后论功輙难优异。追封王爵,实非所应。</p></p>
上批复曰,无边圉功,不当封王,以希忠功高难封,赠成国公府伯爵一例,迁南直隶,另立新府,驻龙江造船厂。</p></p>
以掌锦衣卫事朱希孝违例滥奏,勒其闲住。</p></p>
令下,无不称颂皇帝赏罚分明。</p></p>
……</p></p>
这些都是邸报上的内容。</p></p>
此外还有一些什么,上御皇极殿百官致词庆贺行八拜礼,升蓟镇协守西路副总兵张臣署都督佥事,照旧协守,革罗文谷提调李从善任下,令左都督戚继光回京述职之类的内容。</p></p>
刘三炮看过一遍后,大致留了个印象,便将其慎之又慎地折了起来,放进了手边的箱子里。</p></p>
他看了一眼透亮的天色,才刚过午后,正是合适蹉跎时光。</p></p>
刘三炮迫不及待从身旁的箱子里拿出一叠新报,放在桌案上。</p></p>
这些都是前几期的报纸,其他内容都看过了,只特意留着《元明英雄传》未看,准备攒起来一起看个畅快。</p></p>
刘三炮上次看完。</p></p>
那是他离皇帝最近的一次——皇帝嫌他行文逻辑有些散乱,还亲自指点如何排版用词。</p></p>
可惜的是,并没有像话本里一样,什么得了贵人青睐,施舍机缘无数,而后一步登天的种种故事。</p></p>
只按版面费结算了稿费,其余的好处就没有了。</p></p>
或许是因为他对“力”的思考不够准确吧。</p></p>
他当时说,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本身是静止的,皇帝就有些不认同。</p></p>
并且反问他,若是如此,那么在一瞬间的力被撤去之后,物体就应该瞬间停下来,而不是继续动作。</p></p>
这让刘三炮意识到了自己或许有什么地方想错了。</p></p>
虽然皇帝最后还是认可了他想法带来的启发,将稿件收录。</p></p>
但事后,刘三炮一直在想这个问题。</p></p>
究竟是哪里不对呢?</p></p>
刘三炮漫不经心往鱼头汤里洒了几颗粗盐。</p></p>
物体本身是静止的……只有施加力之后,才会动作……那么,物体失去力的作用之后,物体确实应该立刻恢复静止才对。</p></p>
亦或者……他的前提本身就错了,不受力的物体,未必是静止的?</p></p>
刘三炮胡思乱想。</p></p>
一时间没有头绪。</p></p>
直到吃完饭,他都还在想这个问题。</p></p>
这才两人收拾碗筷的时候。</p></p>
笃。</p></p>
笃笃笃。</p></p>
一阵简短有力的敲门声响起。</p></p>
祖孙二人立刻反应过来,慌忙前去开门——贫巷陋室,邻里大多是出声喊人或是拍门,少有这样礼貌地敲门,这两月来,也只有刘三炮的同学师长,才有这等富贵作态。</p></p>
刘三炮慌忙将手在衣服上抹了一把。</p></p>
刘大能背过身整理好须发,挤出一个笑容。</p></p>
刘三炮站在刘大能身后,看着门扉被拉开,果然看到师长站在门口。</p></p>
“李老师。”</p></p>
“李少爷!”</p></p>
李诚铭站在门头,朝刘大能含笑点了点头:“长者,我借贵公子一用。”</p></p>
说着,他朝刘三炮招了招手。</p></p>
刘大能识趣躲闪开。</p></p>
刘三炮抿了抿嘴,顿了一下,才低头走向李诚铭。</p></p>
这位李老师每次来,从未过问他祖父的名讳,但凡有事,也从不征询他祖父的意见,理所应当地挥之即来。</p></p>
虽然行事说话礼数十足,但骨子里那份傲慢,几乎扑面而来。</p></p>
这位老师是皇亲国戚出身,这般倨傲也属正常,但刘三炮与之相处仍然有些不自在。</p></p>
偏偏又是自己老师。</p></p>
实在别扭至极。</p></p>
李诚铭转身走在前头引路,嘘寒问暖:“这个正旦过得可还舒心?还缺不缺银钱?学院可以酌情为你预支一季的份额。”</p></p>
刘三炮连忙回道:“不缺的,老师。”</p></p>
李诚铭点了点头,又拉起些别的家常。</p></p>
他今年十九了,这两年久经堪磨,比起十七岁去浙江收购破落海商的时候,成熟了不少。</p></p>
等到从狭窄的巷子里出来,走上大道的时候,李诚铭不虞隔墙有耳,才开口说起正事:“今日唤你,也没别的事,就是带你去个地方。”</p></p>
刘三炮怔了一下。</p></p>
好奇道:“是要做什么实验吗?”</p></p>
学院实验向来不少。</p></p>
什么高空抛物、拆解水车等等。李诚铭摇了摇头,笑道:“不是,是去四夷馆。”</p></p>
刘三炮一脸茫然。</p></p>
县学府学可不会介绍中枢的各大官署。</p></p>
李诚铭见状,贴心解释道:“四夷馆是接待藩属国的,设有蒙古、女直、西番、西天、暹罗等九馆。”</p></p>
“主要是给语言不通的使臣做翻译,也译外国诸书籍。”</p></p>
李诚铭照顾刘三炮的出身,介绍点到为止,没有说得太复杂。</p></p>
刘三炮闻言,更加疑惑:“那老师带我去是……”</p></p>
李诚铭知无不言,很是开明:“上次你对力的思考,陛下说,你的探知欲跟好奇心很难得。”</p></p>
“正好四夷馆内有一些外国的书籍,也有类似的思考,陛下让我将译书借与你参考,希望你再接再厉。”</p></p>
刘三炮喜上眉梢,感激涕零。</p></p>
李诚铭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少年,忍不住有些感慨。</p></p>
别看自家表弟嘴上说是恰好有些译本,实则是暗地里搜罗一年了,先后送了好几批去四夷馆,显然是放心上了的。</p></p>
就这样还时常私下嫌弃进度慢,译本质量低云云。</p></p>
那鸿胪寺卿屠羲英之前被喷得致仕回家,其中有没有关联,李诚铭只觉得不好说。</p></p>
反正他对皇帝交代的事,一向不敢怠慢。</p></p>
时值正月,入夜后京城人却是越来越多。</p></p>
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p></p>
二人走得很慢。</p></p>
李诚铭前后的侍卫也不得不离得近些,免得有所疏漏。</p></p>
四夷馆在大明门外。</p></p>
靠近皇宫的御道,想不热闹都难。</p></p>
虽说皇帝为了省银子,免了鳌山灯会,但好歹是有些良心,将兵仗局、军器局中年份久远的火药拿了出来做了烟花,勉强放了个亮堂。</p></p>
用皇帝的原话说,就叫鞭炮齐鸣,人山人海。</p></p>
一路上招摇过市的风流少爷、成群结队的富家小姐、吟诗作赋的举人士子、蹦蹦跳跳的垂髫童子,并着游船花卉、灯谜竞猜、韶姬揽客、耍把式的、打架斗殴的、嬉戏打闹的,想不热闹都难。</p></p>
刘三炮一路经过这些繁华之地——他上学去往东华门的路上,并不会途经这个方向。</p></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