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马乱
鹤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马乱,男情人吸我BB高潮十次,鹤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枕戈待旦,兵荒马乱
枕戈待旦,兵荒马乱</p>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p></p>
作为险关,长城地段多是依山而建,极其适宜远眺。</p></p>
无论是营堡城、关城,还是敌台、墩台,乃至戚继光身下这座名唤喜峰口的关隘,都能看得很远。</p></p>
喜峰口墙高五丈,宽三丈,长一百丈,由石块从里到外整体码堆而成,中心竖有一两丈高城楼,名曰望日楼。</p></p>
戚继光站在望日楼前,摩挲着手中一个金属铜管,频频放在眼前正对右眼,似在管中窥景。</p></p>
近处巡逻的士卒。</p></p>
不远处逡巡游弋的斥候哨骑。</p></p>
连绵起伏尽数被大雪覆盖的燕山山脉。</p></p>
乃至目之所及的……塞外一片苍茫。</p></p>
好东西啊。</p></p>
戚继光放下望远镜搁在手中,又卷起一块布巾擦拭了一番,颇有些爱不释手的样子。</p></p>
他年岁不大,不过四十六岁,面容却显得有些沧桑。</p></p>
好在虽是长年军旅,但身形并没有被同化得魁梧,除了皮肤晒黑了不少外,五官端正举止有度,显得颇具儒风。</p></p>
这时候,一名身材魁梧的将官,披坚执锐,裹着一股寒风和肃杀之气,走到戚继光身前来。</p></p>
四名近卫侧身相让,来人俯身便拜:“戚帅,我让人哨骑把附近探了个遍,都没闻着鞑子的味道,跑得还真他娘的快。”</p></p>
戚继光闻言,似乎早有预料,并未说什么。</p></p>
只再度拿起望远镜朝塞外看去,恰好见得三五名哨骑归返,一同汇往这处关隘。</p></p>
他一边看着,一边说道:“这些时日董狐狸四处拜访土蛮汗各部首领,赤劳亥、花台吉、在桑户、土妹……不知纠集了多少人手。”</p></p>
“这两日正是雪停,几部恐怕是联袂来探我军虚实了。”</p></p>
“不止喜峰口,昨夜青山口也传来敌情。”</p></p>
“蠢蠢欲动啊!”</p></p>
朵颜卫夹在土蛮汗与大明朝之间,战斗力一般,但四处纠结人手,引贼寇入侵却是老手艺。</p></p>
这也是为什么说“蓟之防虏必假属夷以为哨探,虏之侵犯必假属夷以为乡导。”</p></p>
昨夜喜峰口外,人马影动,似有胡骑敌情。</p></p>
幸亏被守军发现。</p></p>
而守备经验丰富的王之宇,,都不是自己能招架的。</p></p>
还是得找个机会,修复一下关系才是。</p></p>
否则,一腔报国热血,为了这种小事而付之一空,那才是一生之憾。</p></p>
戚继光思绪略微发散。</p></p>
面上却丝毫不显,仍是一副运筹帷幄的样子,示意副总兵张拱稍安勿躁。</p></p>
他沉吟片刻:“朵颜卫的情况……刘总督既然独自上奏,那理当不会与实情有所出入,咱们也据实以报便是。”</p></p>
“至于你说的出兵……”</p></p>
说到此处,戚继光摇了摇头:“那位蒙古大汗,恐怕就是乐见于此。”</p></p>
朵颜卫并非一直是大明朝的死敌。</p></p>
庚戌之变以前,三卫头目都督等官,都还“每岁自喜峰入贡如常”。</p></p>
大抵是因为朵颜卫饱受土蛮汗屠杀劫掠,不得不倒向大明朝——“第节年遭虏屠掠,终不外附”</p></p>
甚至于,因为朵颜卫盘踞游牧的地方,“山势连亘千里,山外撒江环绕,诚自然之险也。”,一度成为了大明朝境外的天然屏障,藉此免遭土蛮汗的攻袭。</p></p>
哪怕在庚戌之变以后,蒙古右翼派兵进驻了朵颜卫,朵颜卫部众仍是虚与委蛇,不愿做带路党——“属夷自庚成之变,尤屯牧近边,顾恋妻子,不使虏知道路曲折,为患未深。”</p></p>
朝中的大员或许漠不关心,但戚继光却一清二楚。</p></p>
那就是自从嘉靖三十七年,那位蒙古大汗继位之后。</p></p>
从彼时开始,蒙古左右翼达成共识,联手吞并朵颜卫。</p></p>
陈打罕与黄台吉合兵一处,掠夺了朵颜各部马牛羊;借着迎娶朵颜部落女子为妻的借口,得久逐潮河水革——“意在胁三卫以自归,然后连卫而图大明朝,可知也。”</p></p>
也是这一年之后,蓟镇公文奏疏论述局势时,终于从朵颜卫“赤子蝎蛇,势未有定”,变成了“外夷尽被胁从,部落远徙,或为向导,或随抢掠。”</p></p>
三十八年,朵颜卫为蒙古右翼做狗,给俺答汗之弟昆都力哈、其子辛爱黄台吉作向导,领数万人,攻至蓟州塞下。</p></p>
四十年,朵颜卫又给蒙古左翼做狗,联合土蛮汗等部数万人溃墙子岭,纵掠通州,杀人无数。</p></p>
直到隆庆元年,朵颜卫首领影克受土蛮汗驱使,再度犯关时死于火器。</p></p>
终于,双方血仇越来越深。</p></p>
这自然是土蛮汗乐意见到的。</p></p>
所以戚继光才说,若是出兵捣巢,恐怕正中土蛮汗下怀。</p></p>
副总兵张拱闻言,忍不住皱起眉头。</p></p>
好一会才不得劲地砸吧砸吧嘴:“那戚帅的意思,是不赞同对朵颜卫用兵了?”</p></p>
说罢,似乎觉得语气不太好,连忙又补充了一句:“嗐,反正兄弟们都听您的话,您给个准信,俺也好提前回去布置。”</p></p>
戚继光在得了中枢支持后,立刻能指挥得了蓟镇八万一千二百多主兵,六万余客兵,除了官阶之外,更多的倚仗,自然是威望!</p></p>
作为南征北战的名世之英,戚继光的威名是打出来的。</p></p>
哪怕副总兵张拱嗅着军功的味道,蠢蠢欲动,但见戚继光另有想法,立刻还是表态支持。</p></p>
戚继光闻言却并未答话。</p></p>
似乎早有定计,戚继光目光深沉,缓缓开口道:“用兵!必然要用!却不能只着眼于一角!”</p></p>
张拱听了这话,抓耳挠腮,疑惑不已。</p></p>
戚帅什么都好。</p></p>
就是这一身儒将的做派让人受不了。写得兵书一堆之乎者也就罢了,说话也总是深意暗藏,不到有了定论,乃至战前的关口,轻易不肯松口。</p></p>
全无行伍出身的直来直往!</p></p>
戚继光知道其人不快,却也并不作解释。</p></p>
这是答中枢的询问,既然只问了他与刘总督,那就不能轻易透露口风。</p></p>
不过他的意思其实也表达得很明显了。</p></p>
此前即便是朵颜卫几次三番侵略叩关。</p></p>
中枢仍然多次封赏,数度遣人向其表达只要不再给土蛮汗做带路党,便可以开启互市。</p></p>
虽然姿态卑微了一点,但效果自然也有。</p></p>
如今朵颜卫内部的意见分歧,多基于此事。</p></p>
首领长昂的叔叔董狐狸,以长昂年幼为由,把持着军队,坚定倒向了土蛮汗,靠着频繁侵犯蓟边,一年三叩关,已然是获得了土蛮汗的支持。</p></p>
而首领长昂则是民心所向,获得了朵颜卫有产者的坚定支持,意图内附大明,开启互市。</p></p>
这就是朵颜卫行为分裂的实质原因。</p></p>
尤其在三月后,皇帝下诏,允许长昂出面,开启互市之后。</p></p>
二者之间的明争暗斗愈发明显。</p></p>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轻易将朵颜卫无差别打杀。</p></p>
这些事戚继光都会在奏疏中向皇帝跟内阁说明。</p></p>
却是没必要在光天化日之下,随意宣之于口。</p></p>
戚继光在走下了长城前,再度看了一眼塞外,眼光放得极为高远,喃喃道:“既然中枢有意……”</p></p>
“天子与那位蒙古大汗的交锋,这才刚刚开始,往后有的是刘将军的战功。”</p></p>
戚继光想到近日听闻的消息。</p></p>
王崇古入阁……操练京营……补发军饷……乃至眼下意图对朵颜卫用兵。</p></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