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第99章 比肩随踵,溘然殂薨
鹤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00.第99章 比肩随踵,溘然殂薨,男情人吸我BB高潮十次,鹤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00. 比肩随踵,溘然殂薨
一行人从慈庆宫走了出来,张宏小心翼翼跟在皇帝身后。</p>
发生了这档事,他心情本就忐忑不已,悄然抬头,看了一眼脸色难看的皇帝,更是不敢大口喘气。</p>
亦步亦趋小步跟着,脑海中千回百转怎么补救。</p>
“张宏,你这个司礼监掌印,上位是不是有些太顺利了?”</p>
一道声音突然传入耳中,生冷的语气,让张宏心底一跳。</p>
他连忙下跪请罪:“奴婢有罪!陛下,此事奴婢定然查清楚!”</p>
朱翊钧低头看向张宏,冷笑一声:“查?火都烧起来了,还查什么查?”</p>
要是这么好查,世宗也不会着火这么多次了。</p>
张宏连连磕头,实打实地砰砰直响。</p>
朱翊钧冷眼看着,也不出声。</p>
正当他要继续敲打张宏时,突然看到李进从远处一路小跑过来,样子极为狼狈。</p>
朱翊钧眼皮一跳,不好的预感再度浮现。</p>
果然,李进一到跟前,立马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惊惶道:“陛下,先帝幼女尧姜,薨了!”</p>
先帝幼女朱尧姜,是与秦贵人的女儿,排行。</p>
钦天监此前还说是吉兆,近日才改口,说多日不散,当是妖星。</p>
所有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p>
事不关己的,冷眼旁观。</p>
有所猜测的,仔细审视。</p>
暗中谋划的,环顾四周。</p>
只听胡涍还在继续慷慨陈词:“东海杀孝妇,三年不雨,一孝妇尚干天和至此,况两朝宫妾闭塞后庭?”</p>
“老者不知所终,少者实怀怨望,寡妇旷女,愁若万状者哉!”</p>
“以我观之,此次火情,多半是心怀怨望的宫女所为!”</p>
这话已经是明目张胆地指斥圣尊了。</p>
不仅是明目张胆,甚至是故技重施。</p>
这观点……当初世宗被宫女差点勒死的时候,就差不多是这个说法。</p>
胡涍越说越激动:“唐高不君,则天为虐,几危社稷,此不足为皇上言,然往古覆辙,亦当为鉴!”</p>
唐朝高宗无能,武则天残暴,几乎危及国家社稷,这些虽不必对陛下言明,但皇帝也应该借鉴历史的教训啊!</p>
终于图穷匕见。</p>
这已经是明着说皇帝不德,才招来这些报复。</p>
可惜,此时的皇帝不是孤家寡人。</p>
吏科都给事中栗在庭,当即就要出列呵斥。</p>
他正要动作,却看到御座上方,从侧殿绕出一道人影。</p>
朱翊钧抬手让栗在庭归列,后者老老实实退了下去。</p>
皇帝来了,众臣自然行礼:“陛下。”</p>
胡涍的声音也戛然而止,抬头看着皇帝,面色有些惧怕与难堪:“陛下。”</p>
朱翊钧点了点头,面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简单吐出两个字:“继续。”</p>
而后也不拉上屏风,就静静看着胡涍,等着他的下文。</p>
胡涍身子僵硬了片刻。</p>
但咬咬牙,又挺直了身子,继续开口道:“灾异之繇,征在君身,何以表正?征在奸回,何以斥远?他如抑滥,请以遵祖制,节财用以厚民生,敕讲读以广治道,皆所以召天地之和,开亿万年无疆之治!”</p>
灾异若是应在皇帝身上,是不是该好好反省?若是应在奸臣身上,是不是要远离。</p>
这当然是套话,重点在于解决之道。</p>
胡涍开的药方很简单,不要与民争利,要遵祖制,学经典,才能有“天地之和”。</p>
若是不听,就别怪伤了“和气”。</p>
这话还是太含蓄了,朱翊钧似乎没太懂。</p>
他随意嗯了一声:“胡御史所谓的‘厚民生’、‘遵祖制’、‘赦讲读’,分别指的是什么?”</p>
皇帝没按往常的习惯叫卿,而是叫了一声胡御史。</p>
有朝臣看着皇帝面无表情的样子,已经开始生出惧色。</p>
这一幕……与世宗当朝时何等相似!</p>
胡涍说到这个地步,自然是不能再更直白了,只能嗫嚅道:“臣才疏学浅,只能言尽于此。”</p>
朱翊钧点了点头,没再追问。</p>
突然想起什么,他近乎自语了一句:“胡御史是南直隶的人士?”</p>
胡涍硬着头皮道:“臣是南直隶无锡人,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进士。”</p>
朱翊钧按下不表。</p>
又朝张居正看了过去:“张卿,今日常朝还议了什么?”</p>
张居正默然片刻,情知皇帝在气头上,有心安抚。</p>
缓缓开口道:“陛下,今日常朝议了几事。”</p>
“修穆庙实录事宜。”</p>
“从总督王宗沐之议,免淮安东西所班军,岁赴京操,分拨海上巡哨,以防海运。”</p>
“兵部弹劾京营总督顾寰……”</p>
话音刚落,朱翊钧就转头,看向杨博。</p>
眼神意味难明,似乎只是在问首辅,又似乎对着杨博说话:“杨阁老弹劾顾总督什么了?”</p>
张居正开口道:“弹劾顾寰,越过兵部,上奏给陛下,有违成例。”</p>
杨博脸色微变。</p>
朱翊钧点点头:“朕知晓了,张卿继续说。”</p>
张居正照本宣科一般继续道:“还议了,宣大和东南边防之事。”</p>
“以及户科都给事中贾待问,弹劾佥都御史海瑞,身为御史,却宿居北镇抚司,有内外勾结之嫌。”</p>
“还有就是方才胡御史这番上奏了。”</p>
说罢,抬头看了一眼皇帝。</p>
只见皇帝面无表情,完全看不出来任何想法。</p>
眼前这局面,从皇帝表现出要动两淮盐政时,他就预料到了。</p>
自己与海瑞政见偏差极大,可以说,他完全不赞成这件事。</p>
但皇帝执意如此,他也只能默许。</p>
默许就是极限了,要让他全力支持自然也是不太可能的。</p>
走到这一步的官阶位份,除了海瑞这种孤臣,其他谁人都不再单单是自己,而是身后一大帮人推着走。</p>
除了自己的想法,也要考虑到同道们的想法。</p>
要他张居正打出旗帜,明着说要动两淮盐政,就意味着要舍弃掉身后一应南直隶的支持。</p>
这难度,与对自己动刀子没什么区别。</p>
刀口向内,最是艰难。</p>
他唯一能做的支持,就是弹压住己方的不满,在明面上,不偏不倚,当做寻常案子来办。但,他能压住己方,可南直隶的乡党却不只在他身后。</p>
光光是户科都给事中贾待问、刑部右侍郎毕锵,身边就是一大票南直隶的人。</p>
什么工科给事中张道明、什么检讨沈一贯,翰林院、六部中层占了几乎一半。</p>
南北榜案自有缘由在,此时可不是苗头那么简单了。</p>
更别说其中还有晋党对于顾寰之事,不满已久,未尝不会推波助澜。</p>
张居正早就预感,八成会闹出事端来。</p>
今晨一听慈庆宫失火,他就知道要遭。</p>
此时看皇帝神色如海面,风平浪静,又有波涛汇聚,更是不敢分神,生怕这位皇帝初次做事受了挫,就要玩廷杖那一套。</p>
但朱翊钧听罢张居正的话后,并没有什么勃然大怒。</p>
反而是朝高仪微微颔首,说道:“先生,我幼妹尧姜薨了,朕欲追封为公主,能否为朕尽快弄个仪注?”</p>
不止是高仪。</p>
所有人都是一怔。</p>
张居正更是心头一跳!</p>
怪不得皇帝这幅样子!还以为只是单纯失火这事,原来是失了幼妹!皇帝此时心中恐怕已经怒极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