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漫兴九首·其五》杜甫
墨灵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绝句漫兴九首·其五》杜甫,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墨灵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赏析
伤春情绪的开篇抒发:“肠断春江欲尽头”,诗人直言“肠断”,奠定了全诗哀伤的基调。春江即将流到尽头,春天也随之步入尾声,这种对春光流逝的敏感捕捉,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不舍与伤痛。此句将伤春之情推向极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面对时光消逝的痛苦心境。
诗人形象的刻画与情感融入:“杖藜徐步立芳洲”,描绘出诗人拄着藜杖,缓缓漫步,独自伫立在芳草萋萋的小洲之上的画面。“徐步”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惆怅,步伐缓慢是因心中有万千思绪。他置身于这春光将尽的美景之中,却无心欣赏,进一步强化了伤春的情绪,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落寞与孤独。
以景衬情的精妙运用:“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诗人用拟人手法,赋予柳絮和桃花“颠狂”“轻薄”的特性。柳絮随风肆意飞舞,桃花追逐流水而去,表面是在描写暮春之景,实则是以景衬情。柳絮与桃花的“无情”离去,象征着春光的消逝,借此表达诗人对时光匆匆、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同时,这两句也暗指那些在乱世中随波逐流、不顾家国命运的人,在伤春之情中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使诗歌情感更加深沉复杂。整首诗情景交融,借暮春之景,抒发诗人伤春、忧国等复杂情感,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绝句漫兴其五》时,处于安史之乱后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个人艰难的生活境遇之中,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该诗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 安史之乱的后续影响:安史之乱虽接近尾声,但它给唐朝带来的创伤极其严重。北方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大量农田荒废,城市破败不堪,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和秩序遭到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力由盛转衰,中央政府权威下降,地方藩镇势力开始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杜甫目睹山河破碎、民生疾苦,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政治局势的混乱: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愈发激烈,官员腐败现象丛生。为了应对战乱,政府不断增加赋税,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同时,边疆地区也不安宁,吐蕃等外族势力趁唐朝内乱频繁侵扰,边疆战事不断。这种复杂动荡的政治局势,让杜甫感到无力和悲愤,他渴望国家能够恢复往日的繁荣与稳定,却又深知困难重重。
个人背景
- 漂泊的生活状态:杜甫此时正流寓成都,依靠友人的帮助在草堂暂时安顿下来。然而,这种生活并不安稳,经济上时常面临困境。他远离家乡,亲人和朋友大多分散各地,孤独感时常涌上心头。漂泊的生活使他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暮春时节的景象更容易引发他内心的感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