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三》李白
墨灵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行路难·其三》李白,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墨灵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的起伏与感悟
政治理想的破灭:李白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伟抱负,得到唐玄宗征召入京。然而,在长安期间,他仅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主要职责是为宫廷宴会、娱乐等场合创作诗词,无法参与实际的政治决策,这与他的政治理想相去甚远。最终,李白因遭权贵排挤,于天宝三载(744 年)被“赐金放还”,这无疑是他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使他深刻体会到仕途的艰难与人生的无常。
对人生道路的反思:离开长安后的漂泊生活,让李白有时间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他意识到,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自己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无奈。一方面,他不屑于与世俗同流合污,难以适应官场的黑暗与腐朽;另一方面,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种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促使他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重新审视,思考在困境中应如何自处。
社会环境的影响
政治黑暗与权力斗争:唐玄宗后期,朝廷政治日益腐败,权贵们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正直之士难以在朝廷立足。李白身处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深刻感受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官场的险恶。许多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如诗中所提及的历史人物一样,因卷入政治斗争或遭权贵嫉妒而不得善终,这让李白对政治现实充满了失望和警惕。
文化思潮的多元影响:唐朝时期,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态势,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相互交融。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自由、自然,蔑视权贵和传统束缚;同时,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也在他心中根深蒂固,渴望建功立业。然而,现实的挫折使他在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之间徘徊。这种文化思潮的多元性,影响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在诗中体现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和对新的人生选择的探索。
在这样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背景下,李白创作了《行路难·其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和对人生的思考,抒发了自己在仕途受挫后的复杂情感,包括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以及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心态。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个人仕途挫折引发的复杂情感
理想破灭的愤懑与无奈:李白一心渴望在政治舞台大展身手,却遭“赐金放还”,理想瞬间崩塌。这种挫折使他内心充满愤懑,如诗中虽未直白宣泄,却能从对历史人物悲剧的描述中,感受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表面写古人,实则暗指自己虽未成功,却已饱尝仕途艰辛,饱含无奈与愤懑。
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与反思:离开长安的漂泊经历,让李白陷入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他曾执着追求功名,却遭遇重创,不禁反思过往选择。“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否定传统隐逸方式,表明他在重新思考人生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尽显其中,对过往追求产生质疑,陷入深刻反思。
社会环境影响下的情感转变
对政治黑暗的批判与恐惧:当时政治黑暗,权力斗争残酷。李白目睹正直之士遭排挤,如伍子胥、屈原等历史人物的悲惨结局,映射出当下现实。他深刻批判这种黑暗政治,同时内心充满恐惧。深知在这样环境下,即便成功也可能如前人般下场悲惨,这种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加深了诗中对功成不退者悲剧的感慨,使批判与恐惧之情交织。
受多元文化影响的豁达与超脱:唐朝多元文化思潮影响下,李白在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间徘徊。仕途受挫后,道家思想对他影响加深。“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以张翰为例,赞赏其通达。“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表达及时行乐、超脱名利的思想。在政治黑暗、仕途无望时,他从道家思想汲取力量,以豁达超脱心态面对,在无奈中寻求自我解脱,使诗歌情感在愤懑迷茫中增添了旷达。
创作背景让《行路难·其三》情感丰富且深沉,从愤懑无奈到迷茫反思,再到批判恐惧,最终以豁达超脱收尾,展现李白复杂内心世界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