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李白
墨灵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独坐敬亭山》李白,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墨灵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天宝十二载(753年)创作背景下
- 孤独感的强化:李白离开长安后四处漂泊、怀才不遇,内心的孤独与愤懑无处排遣。在这样的心境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描绘出鸟儿与孤云远离的画面,强化了孤独的意境,以自然景象的离去映衬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世间的冷清。
- 与自然共鸣的加深:对现实的不满使李白更寄情于自然。敬亭山的宁静、永恒与诗人的漂泊、不得志形成对比,让诗人在与敬亭山的“相看两不厌”中,找到心灵寄托,营造出一种与自然相知相惜的意境。
上元二年(761年)创作背景下
- 凄凉氛围的渲染: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流离、牢狱之灾和流放屈辱后,李白内心充满了凄凉与沧桑。此时独坐敬亭山,四周的山水在他眼中都染上了这种悲凉色彩,使得全诗笼罩着一种浓厚的凄凉氛围。
- 超脱与豁达的映衬:尽管处境悲惨,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在寂静的氛围中,展现出一种超脱于苦难的豁达。“只有敬亭山”不仅仅是对自然的陪伴的感慨,更有一种在历经磨难后与自然融合,超脱尘世苦难的意境,在凄凉中又有一份对人生的深沉理解与豁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