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
墨灵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墨灵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友人情况:董大一般被认为是着名的琴师董庭兰,他是吏部尚书房琯的门客,天宝六年春天,房琯被贬出朝,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处于困顿不达的境遇。
- 事件背景:天宝六年冬,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二人久别重逢,经过短暂聚会后又各奔他方,高适于是写下《别董大二首》,本诗是其中第一首。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时代背景影响下的壮志难酬之感
在天宝年间表面繁荣实则矛盾暗生的社会环境下,文人普遍面临着仕途困境,高适也不例外。这种大环境让诗中虽无直接的时代感慨,但在“千里黄云白日曛”的壮阔而又昏暗的景象描写中,隐隐透露出诗人对时代和个人前途的迷茫,也包含着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自身境遇影响下的惺惺相惜之情
高适自身处于贫贱浪游、不得志的状态,与同样处于困顿中的董大相遇又分别,使他更能理解友人的处境。所以诗中既有对友人离别的不舍,更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惺惺相惜,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二人相互慰藉、相互鼓励。
友人状况影响下的劝慰激励之情
董大从繁华的长安因房琯被贬而流落出来,前途未卜。高适深知友人的才华与困境,因此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宽慰友人,既是对董大才华的肯定,也是在其落魄之时给予的有力鼓励,希望友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丧失信心,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