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汉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一百七十九),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秦巴汉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会议结束后,中心小学在孙少林的餐馆安排了退休宴。
“李老师,这杯酒我敬您。”韩市长举着酒杯,声音洪亮,“没有您的坚持,就没有今天的我。您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李正全连忙站起来,酒杯里的酒因为手的颤抖而晃出几滴:“韩市长言重了,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
“叫我志明就行,在您面前我永远是学生。”韩市长一饮而尽,“您知道吗?我每年春节回镇上,第一件事就是去小店小学看看。虽然您放假回家了,但我站在教室外,总能想起您当年讲课的样子。”
宴会结束后,林小华来到李正全家里,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撼——客厅墙上挂满了照片,全是李正全和不同届学生的合影;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几十本厚厚的相册,每本都标注着年份;茶几玻璃板下压着已经发黄的学生作文和成绩单。
“这些都是宝贝啊。”李正全抚摸着相册封面,眼中流露出温柔的神色,“每个孩子我都记得。”
林小华注意到书桌抽屉半开着,里面露出一叠汇款单。李正全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这些年有些学生家里困难,我就……就帮衬一点。”
“您自己……”林小华环顾简朴的居所,老旧的电风扇,褪色的沙发套,一切都显示主人生活的清贫。
“我够用了。”李正全摆摆手,“教师工资虽然不高,但一个人花绰绰有余。那些孩子更需要。”
采访持续到傍晚,林小华笔记本上记满了感人的细节:李正全如何背着生病的学生去找医生;如何用微薄的工资买来课外书,在班上办起校园图书角……
离开时,林小华看着他站在门口挥手告别,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桃李满天下”的真正含义。
回到家,林小华打开新买的笔记本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他决定以《大山深处四十年的爱与执着》为题,将今天的所见所闻化作文字。写到韩志明鞠躬那一幕时,他停下来,眼前浮现出李正全慌乱又感动的表情。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林小华轻声念出刚写下的句子,继续敲击键盘。
凌晨两点,稿件终于完成。林小华揉了揉酸痛的脖子,将文档保存。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到学校打印出稿件,交给何校长审阅。
何校长仔细阅读着文稿,不时点头。读到结尾处时,他擦了擦眼角:“写得很好,李老师这样的人民教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8月26日,《安城日报》第五版头条刊登了这篇报道,并配发了两张照片:李正全在台上发言时的专注神情,以及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年轻时的李正全站在简陋的教室前,身边围着一群笑容灿烂的山里孩子。
当天下午,林小华在镇上邮局找到了五份报纸,直奔李正全家。当他气喘吁吁地推开那扇熟悉的木门时,发现韩市长和何校长已经在屋里了。
“小林来了!”何校长招呼他,“快进来,我们正在读你的文章呢。”
李正全接过报纸,双手微微发抖。他戴上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浑浊的泪水无声地滑过脸颊,滴在报纸上。
“写得……写得真好。”他抬起头,泪眼朦胧地看着林小华,“谢谢你让我这些平凡的小事变得这么...这么有意义。”
韩市长拍拍林小华的肩膀:“年轻人,你做了件大好事。李老师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是社会的脊梁,应该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离开时,林小华回头看了一眼。夕阳下,李正全站在门口,手里紧紧攥着那份报纸,佝偻的身影被镀上一层金边。那一刻,林小华突然明白了自己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