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光岛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 暗河低语:蚌埠焚尸匠的未解悬案,诡案密档,无光岛屿,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警方封锁现场后,在洞内150米处挖掘出六具呈跪拜状的白骨,骸骨胸腔内填塞着焦黑的槐木碎屑。法医鉴定显示,这些死者均为20-25岁男性,骨骼碳14测年结果却指向明朝万历年间。蚌埠文史馆研究员翻查《凤阳府志》发现,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淮河泛滥,曾有道士以“七星镇河”之法献祭七名童男,其描述与防空洞骸骨姿势完全吻合。
暗河之下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2025年2月,蚌埠医学院核医学实验室收到匿名包裹,内有一卷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的生物组织切片。显微观察显示,细胞线粒体呈罕见的螺旋结构,线粒体dNA序列与任何已知物种均不匹配。实验室王教授指出:“这种结构理论上能承受超高剂量辐射,或许是某种生物工程的产物。”
与此同时,某退休水文工程师向媒体披露:1983年淮河河道整治期间,施工队曾在蚌埠闸下游挖出三十余具铁棺,棺内尸体身着70年代常见的中山装,但随身工作证均印着“925特别调查科”字样。这些铁棺后被军方紧急运走,工程档案中相关记录全部被涂黑。
焚尸录的最后一页用朱砂写着一段谶语:“运河血,槐木灰,铜铃响时魍魉归。”网友投稿的结尾附着一张模糊的照片:雨夜的龙子湖面漂着七盏河灯,灯光穿透浓雾,映出岸边某个佝偻身影——那人左手握着铜铃,右手拖拽的麻袋边缘,露出一角褪色的红布鞋。
(本文涉及事件仍在调查中,部分细节引自《水利部深化水土保持监管意见》及蚌埠地方档案,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关键信息已做脱敏处理。)
---
> 本档案共计1957字,融合蚌埠地理特征、历史悬案及民俗传说创作,文中“925机构”“焚尸匠”等设定参考中国特殊年代档案管理制度。事件脉络中的辐射污染、生物工程等元素,与《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揭示的生态隐患形成隐喻性呼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