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楠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4章 平原君:战国风云中的赵国砥柱,古今名人记,念楠方,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164章 平原君:战国风云中的赵国砥柱
第一节:贵胄初长成
平原君赵胜,出生于赵国的王室之家,乃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自小,他便生活在华丽的宫殿之中,身边环绕着无数的仆人和侍从。然而,赵胜并未因此养成骄奢淫逸的习性,反而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幼年的赵胜,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与求知欲。他每日跟随宫廷中的夫子学习,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兵法谋略,都学得津津有味。他尤其对军事战略和外交纵横之术感兴趣,常常缠着那些从战场上归来的将领,听他们讲述战争的故事,或是向出使归来的使者打听各国的风土人情和政治局势。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胜出落得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他身形挺拔,眼神中透着聪慧与坚毅。在宫廷的礼仪和社交场合中,赵胜总是表现得优雅得体,展现出王室贵胄的风范。他广交天下贤士,无论是赵国的贵族子弟,还是来自其他国家的有识之士,都乐于与他交往。赵胜的府邸常常高朋满座,大家在那里谈论天下大事,切磋学问,赵胜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见识和阅历,为日后在赵国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初涉朝堂展才略
成年后的赵胜,凭借着王室的身份和自身的才能,顺利进入赵国朝堂。当时的赵国,在赵惠文王的统治下,国力强盛,但周边各国虎视眈眈,局势并不太平。赵胜深知赵国面临的挑战,决心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朝堂之上,赵胜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讨论。他凭借着对各国局势的深入了解和独到的见解,常常能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一次,赵国与燕国因边境领土问题产生争端,朝堂上众大臣对此争论不休。赵胜详细分析了燕国的国力、军事部署以及赵国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以和平谈判为主,军事威慑为辅的策略。他认为,赵国此时不宜轻易发动战争,以免损耗国力,应通过外交手段,在保证赵国利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争端。赵惠文王采纳了赵胜的建议,最终成功化解了与燕国的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爆发的战争。
此次事件让赵惠文王对赵胜的才能刮目相看,开始更加重用他。赵胜也不负所望,在之后的一系列政治事务中,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决策智慧,逐渐在赵国朝堂上站稳了脚跟,成为了赵惠文王的得力助手。
第三节:礼贤下士聚英才
平原君赵胜深知,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广纳贤才。于是,他在自己的府邸中,敞开大门,欢迎天下有识之士前来投奔。他对待门客极为优厚,不仅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还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众多门客中,有一位名叫毛遂的人。起初,毛遂在门客中并不起眼,一直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直到赵国面临一场重大危机时,毛遂才崭露头角。当时,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胜奉赵王之命,前往楚国求救。他打算从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有勇有谋的人一同前往,可挑来选去,只选出了十九人。这时,毛遂主动站出来,向赵胜自荐。赵胜对毛遂并不熟悉,有些犹豫。毛遂自信地说:“我不过是今天才请求进入您的口袋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口袋中,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赵胜被毛遂的勇气和自信打动,决定带他一同前往楚国。
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判,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楚王始终犹豫不决。关键时刻,毛遂按剑而上,对楚王晓以利害,言辞犀利地指出楚国若不救赵,唇亡齿寒,赵国灭亡后,楚国也将面临秦国的威胁。楚王被毛遂的气势和有理有据的分析所折服,最终答应出兵救赵。毛遂也因此一战成名,而平原君礼贤下士、善于发现人才的名声也更加远扬,吸引了更多的贤士前来投奔。
第四节:邯郸保卫战显忠勇
秦国的军队将邯郸城围得水泄不通,邯郸城内人心惶惶。平原君赵胜深知自己肩负着保卫赵国都城、拯救赵国百姓的重任。他不仅积极组织城内的军民进行防御,还以身作则,散尽家财,招募死士,激励士兵们奋勇抵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