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君168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章 转学,军君自传,军君168,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那个略显质朴又带着几分艰辛的年代,周军开始了他充满波折却又意义非凡的求学生涯。周军在老家的育红班度过了难忘的一年。那时候,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幼儿园还未像如今这般普及,小学之前的教育仅仅是这孤零零的育红班。
老家的育红班条件之差,是如今的孩子们难以想象的。那蜿蜒曲折的小路,那去学校必经的一条河,每天上学的路途遥远得像是一场漫长的苦旅,周军至今难忘。
除了路途的艰险,老家育红班的教学条件更是简陋。教室里摆放着几张破旧的长条木板桌子,桌面坑洼不平,那是岁月和无数孩子留下的痕迹。教学资源匮乏,没有丰富的图书,没有多彩的教具,老师只能凭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传授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很难接受到全面而优质的教育。
周军的爸爸在新中煤矿辛勤地工作着。他是一个勤劳且有上进心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上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脱颖而出当上了采煤队长。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也给家庭带来了一些改善。煤矿为爸爸提供了一间宿舍,虽然不大,但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一份难得的安稳。正是因为这个契机,周军爸爸决定将周军转到新中煤矿子弟学校。
新中煤矿作为一家国企,由省里直接管理,规模宏大,在当地有着重要的地位。煤矿子弟学校自然也有着不凡的背景和较高的级别。当时,全市有五所厂矿学校,它们经常联合进行教学评估等活动。能够在这样的学校上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幸运。
这所子弟学校和老家的育红班简直有着天壤之别。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教学楼,墙面洁白如雪,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重。教室里摆放着一排排崭新的标准课桌,每一张都散发着木材的清香。桌面平整光滑,仿佛在向孩子们诉说着知识的神圣。这些课桌都是一人一个,孩子们再也不用像在老家那样挤在长条木板桌前了。学校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有专门的音乐教室,里面摆放着一架架漂亮的风琴,当老师弹奏时,那悠扬的音乐仿佛能穿透墙壁,飘荡在整个校园;还有设备齐全的体育器材室,里面的篮球、足球、跳绳等器材应有尽有,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释放活力;更有装满了各类书籍的图书馆,那一排排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像是知识的宝库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
在学费方面,这所学校也有着优厚的条件。对于外来人员,学费是全价收取。而周军因为只有爸爸在矿上工作,属于单职工家庭,所以他只需缴纳半价学费。要是双职工家庭的孩子,那优惠力度就更大了,只用交四分之一的学费。这无疑减轻了很多家庭的负担,也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
然而,周军的求学之路并没有因为转学到这所优秀的学校而一帆风顺。由于地域教育水平的差别,当周军来到这里准备上一年级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学校为了了解新入学学生的知识水平,会进行入学测试。在这次测试中,周军发现自己在老家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这里的教学要求。这里的教学内容更加深入,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和老家那种简单质朴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周军并没有气馁,而是坦然接受了学校的安排。他重新回到了育红班,决定在这里重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