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临阵换“枪”
逗比小熊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4章 临阵换“枪”,作曲藏不住了顶流排队求合,逗比小熊猫,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音控室的灯光有些刺眼,空气里弥漫着设备运行时特有的微热气息。王强抱着那把陌生的备用吉他,手指在琴颈上反复移动,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驯服这匹不属于自己的“战马”。
这把琴的外观很普通,颜色是常见的原木色,琴身也比他自己的那把略厚重一些。最关键的是手感和音色,完全是两种感觉。琴弦偏硬,按下去需要更大的力气,长时间弹奏手指会非常疲惫。音色则偏明亮,甚至有些单薄,缺乏王强那把旧琴经过岁月沉淀后的温润和厚度。
用这把琴弹奏《风骨》,就像用一把崭新的、锋利的手术刀去雕刻一块需要展现沧桑质感的朽木,总觉得格格不入。那些他精心设计的、需要微妙力度变化的分解和弦,在这把琴上弹出来,显得有些生硬直白。而一些需要借助琴体共鸣来营造氛围的扫弦,也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妈的,这破琴,跟烧火棍似的!”小胖在一旁看着王强一遍遍地练习,眉头拧成了疙瘩,忍不住低声骂道。他虽然不懂音乐,但也听得出这把琴的声音和王强平时弹的不一样,干巴巴的,没那么好听。
王强没有理会小胖的抱怨,只是专注地弹奏着。他知道抱怨解决不了问题。现在距离正式演出只剩下十几个小时,他没有时间去挑剔,只能逼着自己去适应。
他尝试调整自己的弹奏方式。既然琴弦硬,那就用更大的力道去按实,保证每个音符的清晰度;既然音色偏亮,那就调整拨弦的角度和力度,尽量让声音柔和一些,避免过于刺耳;既然共鸣不足,那就在扫弦时更强调节奏的律动感,用节奏的变化来弥补音色的单薄。
这是一个极其痛苦的磨合过程。手指很快就感到了酸痛,指尖甚至被偏硬的琴弦勒出了深深的印痕。有好几次,因为不习惯品距,他的手指按错了位置,发出了刺耳的杂音。每当这时,他都会停下来,深吸一口气,然后重新开始。
小胖看着王强额头上不断渗出的汗珠,还有他指尖那明显的红印,心疼得不行。“强哥,要不……歇会儿吧?你这手都快弹废了!”
“没事。”王强摇摇头,声音有些沙哑,目光却异常坚定,“我得找到感觉,必须找到。”他不能让这把临阵替换的“枪”成为他失败的借口。他要用这把不完美的琴,弹出属于他的《风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音控室外,关于吉他失窃的调查也在紧张进行中。江晓亲自坐镇,安保和节目组工作人员几乎把整个后台翻了个底朝天,询问了所有可能接触到吉他的人,调看了能找到的所有监控录像。
然而,结果并不乐观。休息室门口的监控确实坏了,无法提供直接证据。通往后台的几个主要通道口的监控虽然正常,但画面里人来人往,很难锁定某个特定的人。而且,对方显然是有备而来,很可能避开了监控密集区域,或者利用了视觉死角。
“江老师,查了一圈,暂时没发现可疑目标。”安保负责人过来汇报,脸色凝重,“几个有可能作案的选手,都有不在场证明,或者当时身边有人。”
江晓的脸色更加阴沉。找不到直接证据,就意味着无法立刻揪出幕后黑手。更重要的是,王强的吉他很可能真的找不回来了。
“赵恒那边呢?”江晓问道。他是重点怀疑对象之一。
“赵恒的助理说,他走台结束后就直接回宿舍了,他同宿舍的选手可以证明。”负责人回答。
这个不在场证明听起来似乎很完美,但江晓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他看了一眼仍在音控室里埋头苦练的王强,对负责人说:“继续查!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另外,加强明晚演出现场的安保,特别是后台区域,绝不能再出任何纰漏!”
“是!”
江晓推开音控室的门,走了进去。王强依旧在弹奏着,汗水已经打湿了他的额发,但他仿佛没有察觉,指尖在琴弦上快速地移动,发出略显生涩但越来越流畅的旋律。
江晓没有打扰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听着。他能听出王强在努力适应这把琴,虽然音色和技巧的完美度上确实打了折扣,但那份倾注在音乐里的情感和力量,却丝毫未减,甚至因为这份困境中的坚持,而显得更加动人。
一曲弹罢,王强抬起头,看到了门口的江晓。他放下吉他,甩了甩酸痛的手腕,脸上挤出一丝疲惫的笑容:“江老师,好像……找到一点感觉了。”
“嗯。”江晓点点头,走上前,拿起那把备用吉他,随意拨了几个和弦,感受了一下手感,“确实不是一把好琴。”
他放下吉他,看着王强:“但是,记住,乐器是表达的工具,不是全部。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你想要通过音乐传递的东西。就算手里只有一把‘烧火棍’,只要你心里有火,一样能点燃听众。”
王强看着江晓,重重地点了点头。
“吉他找回来的希望不大了。”江晓直接说道,“做好用这把琴上台的准备。”
“我明白。”王强的声音平静,但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慌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决心。
“还有,”江晓话锋一转,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有时候,困境也能变成契机。”
“契机?”王强有些不解。
“你想想,”江晓引导道,“你临阵换琴,用一把不顺手的乐器,去演绎一首名叫《风骨》的歌。这本身,是不是就充满了故事性?是不是更能体现‘韧’字的含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