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小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1章 杂志专访2012.11.30-2013.11.7期,他的月之章,颜小嵩,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访谈Easy杂志12月下刊专访-许嵩让耳朵享受的声音2012.11.30
不久前开了演唱会的许嵩,用他自己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在他看来音乐会看点不是最重要的,照顾好听众的耳朵才是最要紧的!
E:紧接在专辑之后,你就举办了自己的北京演唱会,对着场演唱会自己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
许嵩:感受到观众就好了,我的音乐会重点不是玩3d特效或劲歌热舞杂技之类特别吸引眼球的东西。把每一首作品的故事内涵用视觉加听觉呈现出来才是第一位的。
E:以你自己的角度来说,这场演唱会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许嵩:在我看来,没“看点”,只有“听点”。办音乐会,照顾好听众的耳朵最要紧。当然,视觉和舞美都是一流的团队在做,绝对不含糊,我的意思只是说,我所关注的重点一直都在音乐性本身。
E:这次请了很多好朋友来,可见你圈内人缘也非常好。那至今为止最想要合作,但是还没机会合作的是谁呢?
许嵩:合作这件事就随缘吧,也许下张专辑会收录一两首和别人合唱的歌曲。
E:你的海报发出来然后大家发现你的皮肤超好的,那你的保养秘诀是什么呢?
许嵩:平时不太去钻研美容方面的问题。除了清洁加保湿,不会再额外做什么了。
E:很多人都觉得你的歌很能和他们的心境产生共鸣,那你觉得自己音乐里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许嵩:音乐的趣味性,即让人能够玩味的细节。在我的创作观里,词趣和曲趣是非常重要的。
E:作为原唱歌手,你创作时的状态一般是什么样的呢?
许嵩:创作一直都是我内心世界的映射,无关追逐,无关较量,无关欲望,仅仅就是在那一个时间段,我想要说的话,仅此而已。用音乐这种放松的形式去替人们反思生活,这是我一直追求的。
E:很多人都说,从你的音乐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一些细小的“动作”,你自己怎么看?
许嵩:生活中的很多平凡都容易被人们忽略,但是在我看来,那才是最珍贵、最动人的财富!
《当代歌坛》578期许嵩独家专访——良书益友2013.11.7
#当代歌坛578期#独家专访
许嵩——良书益友,许嵩说过,“好学的人多了去了,只不过好学的人都是沉默的。”胡夏曾经在和许嵩一起逛台湾诚品书店时,被许嵩的书单吓到。2013年的许嵩推出《海上灵光》,“什么时间读什么书”,以及作为一个创作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独特读书思维,听许嵩聊《海上灵光》。
●关于音乐人许嵩——“做一件事要有所求才会有压力,比如求认同,求传唱,求销量。该体验过的我都体验过了。现在对我来说,忠于自己的内心去表达,音乐品质上认真去做,对得起听众和自己,就很好。”
●不能容忍自己在创作上犯什么错?——“我认为,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创作的本质就是‘一时的冲动’——一个动机,一个灵感,一个旋律片段或一两句妙手偶得的歌词,在某些时刻说来就来。然后,才是用理性思维慢慢扩展乐段,完善细节,编曲制作。我们能说一个冲动是对的或者是错误的吗?”
●写书的读书人许嵩——“我深信,在浮躁的人群之外,依然还有许多人是爱好读书的,只不过这些人是沉默的一群,读了就读了,学了就学了,而不会像浮躁的人乐于展示自己的肤浅。我们不要被浮躁的表象迷惑,比如说微信朋友圈或微博打开一看,发现哎呀好像大家都挺无聊的,挺颓的,都在迷茫,或者都在关心娱乐八卦,那自己浮躁也就没问题了……其实好学的人多了去了,只不过好学的人都是沉默的。”
2012年的《梦游计》展示了许嵩继《苏格拉没有底》之后的一种只属于许嵩的醇熟姿态。不少人以为他今年怎么着也得再接再厉拿一张专辑出来。然后看着这一年过去了四分之三,专辑没出来,许嵩倒是出了人生中的首本摄影随笔集《海上灵光》——在这个演艺人争先出书晒幸福秀智商破下限的当口,在艺人的书大多成为其“附属周边”的当口,《海上灵光》显得那么与众不同。至于对于“出书”这件事儿本身,相信没有人怀疑许嵩,他的每段歌词都可以是一个故事。这本书之于他,不过是众多值得品读的作品之一,书本内外,许嵩值得品读的,有许多。
许式良心读书经
在人们的普遍意识当中,写书的人都得是一肚子学问的。事实上大学毕业后,许嵩除了有演出和生病的日子外,几乎没有一天不读书。他有意识地去保持,让大脑保持一种总在吸收养分的状态。不难想象他对于信息的摘选储存的自我道理。虽然不好说自己是不是同龄歌手中读书最多的人,但是许嵩的读书经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参考性和指向性的。“有些朋友从校园出来以后就一心工作,不再花时间去读和自身业务无关的书了,其实读书可以不那么功利的。”
当:在浮躁成了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层的情绪当下,很多人已经很难坐下来好好地去读一本书了,对于未经世事的青少年,你建议他们去读什么类型的书?
嵩:我觉得,这个要看个人趣味的,无法统一也不必求同。如果所有人都是看某一类型的书长大,拥有同一种知识构成,那这个世界就不妙了,不会再有各行各业的人才,丰富多彩的各式人生。在青少年阶段,还未确定将来的事业方向时,最好尽可能地去宽阔自己的视野,什么领域的书都找来读一读,哪怕只是点到即止——这会让自己更广博,也会体会到知识的无尽,从而更加好学,看待起事物来也就比较不容易陷入偏狭,不会盲目自大,因为懂得了在这个世界巨大的信息量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无知的。你看有很多人非常喜欢下论断,喜欢评价别人,这种没来由的自信就是读书少的结果,根本察觉不到自己的浅陋。
当:你的创作当中,词曲是完整一体的浑然“许嵩”的,所以你的歌总会有饱满的画面感。读书在营造这种画面感方面给了你什么样的助益呢?具体一点说说看?
嵩:读得多看得多,脑海中自然而然会积累很多画面,积累很多情绪触发点,写歌的时候思路会变得很宽阔。具体举例子说的话,比如《胡萝卜须》这首歌的成型吧,当我作出这首带有戏谑感的音乐,想表达一种黑色幽默的意味时,脑子里就浮现出以前读过的一个叫《胡萝卜须》的短篇小说——于是,借题发挥的空间就来了。
当:“出书”对于你而言,是试图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吗?
嵩:我去年也这么认为……不过人的想法总是在不断变化中的,这也是生活有意思的地方。换一种表达方式,也让关注我的人接收到更多面向的我,这是挺好的一件事。对我而言这本《海上灵光》是我的作品,而不是一个“艺人周边产品”。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充盈着我的想法。
当:音乐之外,“书”会成为以后经常性的与受众交流沟通的手段?比如说,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出一本不同类型的书什么的。
嵩:是的,不过音乐工作已经很忙,写作是最需要静心去做的事情,不可刻意为了写而写,以后看机缘吧。
[海上灵光]的正确打开方式
旅行之于人类的意义,流浪,休憩,放空,感悟:旅行之于现代演艺人的意义,又多了些“游学”、“充电”种种附加值,然后许嵩的希腊行并无那许多负累:“我们只是去别人的生活情境里游走,但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来,能带回一些感受和思考就该知足。如果对一次旅行抱有太多的期待和要求,其实反而丢掉闲适的心情。出发的时候我都没想过要出书,带着摄影团队也只是想捕捉一些画面留纪念。没想到会有如此冲动来写下一些思考并立即出版。可能这种无目的性,反而让很多读者喜欢这本书的随意和轻松。”
在希腊,他拍下了很多触动自己的画面,与此同时产生的禅道思考,都写在了书里。读书和写书有一个共同奥义,带来太多功利目的。本身的乐趣就会大打折扣。写歌,听歌也一样。所以看到这里的你们,不妨摊开“许嵩”的标签。来看看这本《海上灵光》。
当:单纯说感觉,你的音乐当中的一些元素与希腊元素碰撞,就好像香油遭遇咖啡,如果不认同,请激烈地反驳这一点^^
嵩:是的,我的很多歌里有大量中国民乐元素,歌词谈论的话题也常常是本土的事件、故事,而希腊完全是另一派风情了,在我的音乐里是没什么希腊音乐元素的。
当:去到完全陌生的地方,会看到大世界中,自己的小,希腊行的过程当中你看到了那些“大”以及哪些“小”?
嵩:世界之大,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走出去交流才体会得到。当我们封闭自己,固着在自己的思维里,其实就和不读书一样容易陷入偏狭。所以古人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重在获取这种身和心的经历,不要问结果,终极的结果就是全部都得死——生命非常渺小——而生命是否能够实现伟大,就取决于在生到死的这段时间,我们做过些什么,经历过什么。
当:如果让你给大家一个合适的角度去认识希腊的韵味,会是什么角度?在你眼中的希腊是什么样子的?给我几组形容词吧?
嵩:闲适,深远。前一个词指现在希腊人的生活状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后一个词指他们的老底子,无论是在哲学、数学、文学、体育……他们有深远而灿烂的古代文明。
当:在创作《苏格拉没有底》时的一些想法,在真正去到希腊时是否有了改变或者说进阶?
嵩:《苏格拉没有底》这个标题和希腊本身其实并无多大关联,只是借题发挥表达一种态度:对于生活,我们应该保持思考。这种思考没有止境,没有底,也不该有底。
当:视觉第一印象,会好奇,《海上灵光》封面上符号的奥义是什么?除了书里的图文,装帧上面你也有给出自己的意见吗?
嵩:是一串日历吧?那是在希腊的日期。表明这本书“视觉日记”的特点。封面,请设计师一共设计了七八种,我选了目前的这种,很多同事当时反对,印出来小样以后再看,就又觉得是有它的力量的,遂达成一致。此外,纸张和字体也是我指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