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上春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章 退位前夕的各方博弈。,重生成为末代皇帝,秦淮上春山,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载沣曾对亲信哀叹:“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有心救国,却回天乏术,袁项城狼子野心,可如今却不得不依靠他,真是无奈啊!”此时的他,已意识到大清的命运或许不再由自己掌控,内心充满了无力感与绝望。随着局势的恶化,载沣最终辞去摄政王职务,回到醇亲王府,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失败的政治生涯。
良弼,这位清朝宗室中的佼佼者,留日学习军事归来后,本想凭借自己的学识与能力挽救大清于危亡。他极具战略眼光,早就看出袁世凯心怀不轨,是大清的心腹大患。因此,他在军中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试图制衡袁世凯。
武昌起义后,良弼坚决主战,反对与革命党和谈,更反对清帝退位。他四处奔走,联合宗室成员,成立宗社党,妄图以武力对抗革命。良弼慷慨激昂地对众人说:“我大清养士三百年,如今正是我辈报效国家之时,怎能向乱党屈服?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击退革命党,重振大清雄风!”
为了给袁世凯一个下马威,阻止他与革命党勾结,良弼还策划了对袁世凯的刺杀行动。然而,他的计划并未成功,反而引起了袁世凯的强烈反击。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奉同盟会之命,炸死良弼。良弼身受重伤,两天后伤重身亡。他的死,不仅让宗社党群龙无首,陷入恐慌,也让隆裕太后彻底失去了主战的信心,成为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立宪派与地方势力的态度与行动深刻影响了权力格局的演变。张謇、汤化龙、黎元洪等代表人物,既试图维护自身利益,又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调整立场,成为南北博弈中的重要变量。
张謇作为立宪派领袖,早期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他组织“预备立宪公会”,呼吁清廷速开国会,但清廷的“皇族内阁”骗局使他彻底失望。武昌起义后,张謇转而支持共和,成为南北议和的关键斡旋者。张謇认为“共和之局,已成铁案”,但担忧革命党与袁世凯的对抗会导致分裂。他主张“和平统一”,既希望保留清帝优待条件以稳定北方,又推动袁世凯接受共和,避免内战。张謇代笔《清帝退位诏书》,巧妙将退位包装为“主动让贤”,强调“五族共和”,为袁世凯掌权提供合法性,同时保全清廷颜面。他劝说孙中山接受袁世凯在北京就职,认为“袁之为人,固不足任总统,然今日舍袁无足以安天下者”。张謇在经济上以大生纱厂等实业为根基,希望新政权保障实业发展,因此倾向于支持能维护社会稳定的袁世凯,而非激进的革命党。
汤化龙是湖北立宪派代表,曾组织“宪政筹备会”,积极推动地方自治。武昌起义后,他迅速转向革命,加入湖北军政府,试图以立宪派身份分掌权力。汤化龙最初主张“君主立宪”,但清廷的腐败使其对体制内改革绝望。武昌起义后,他认为“革命已成燎原之势”,转而与革命党合作,但始终试图限制革命党的激进政策。汤化龙以“民意代表”自居,推动湖北咨议局支持独立,并担任军政府民政总长,与都督黎元洪形成权力制衡。他反对没收满人财产,主张保护绅商利益,与革命党中的激进派产生矛盾。汤化龙支持袁世凯在北京就职,认为“北方不稳则全国动荡”,主张定都北京以维持袁世凯的势力平衡。
黎元洪作为湖北新军将领,被革命党推举为都督,成为地方实力派代表。他既依赖革命党维持地位,又试图借助立宪派和北洋势力扩张权力。黎元洪最初对革命持观望态度,被迫参与后逐渐意识到地方割据的可能性。他主张“军民分治”,试图将湖北打造成独立于中央的势力范围。
黎元洪与革命党领袖孙武、黄兴矛盾尖锐发生权利争夺,通过支持立宪派汤化龙排挤革命党,巩固自身地位。黎元洪在定都问题上支持袁世凯,认为南京政府难以控制北方,主张“南北调和”以换取袁世凯承认地方自治。他扩充湖北军队,拒绝裁军,甚至与袁世凯暗中勾结,试图对抗革命党主导的中央政府。
张謇、汤化龙虽参与政权,但革命党与袁世凯的角力中,立宪派逐渐失去话语权。张謇最终退出政治,转向实业;汤化龙则依附袁世凯,后被革命党刺杀。黎元洪的湖北模式成为各省效仿对象,地方督抚演变为军阀雏形,为民国初年的割据埋下伏笔。立宪派与地方势力的妥协虽促成清帝退位,但未能建立稳定的权力框架,最终导致袁世凯独裁和革命党二次革命的爆发。立宪派与地方势力的博弈,本质上是旧体制精英在新旧交替中的自救。他们既推动了共和进程,又因阶级局限性未能彻底脱离旧秩序,最终成为时代浪潮中的配角。
在辛亥革命发生至我退位的权力真空期,中国内部各派势力与外国列强(尤其是英国和日本)围绕权力分配展开了复杂的博弈两国插手最深。
英国为了维持稳定以保护商业利益,英国作为在华最大殖民利益拥有者(控制长江流域海关、铁路、贸易),首要目标是维持中国表面的政治稳定,防止革命引发的混乱损害其经济利益。
支持袁世凯,袁世凯被视为唯一能统一南北的强人。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John Jordan)积极斡旋南北和谈,推动袁世凯成为“共和总统”,认为他能遏制革命派激进的排外倾向。以外交手段英国联合列强向清廷施压,要求清帝退位;同时通过国际银行团向袁世凯提供贷款,增强其财政实力。英国最初倾向君主立宪制(如1911年11月《泰晤士报》主张保留清廷),但见革命大势已定,迅速转向支持共和,体现其务实的“利益优先”思维。在南北议和中朱尔典直接介入谈判,甚至建议袁世凯以“优待清室”换取和平退位。英国将海关税收移交袁世凯,切断清廷财源,加速其崩溃。
日本见中国有此情况便参与分裂与渗透
表面中立但暗中分裂,利用中国动荡扩大在满蒙的势力,甚至推动“中国分治”。日本浪人川岛浪速等勾结肃亲王善耆,策划第一次“满蒙独立运动”(1912年),试图建立亲日政权。黑龙会首领头山满等暗中支持孙中山,试图换取革命成功后对日让步(如1912年孙曾提议以满洲利益换取日本贷款)。但是在日本国内部,政府与军部存在分歧。日本外务省倾向于与英国协调,避免公开干涉引发国际反弹。日本陆军与浪人集团:主张激进介入,甚至计划出兵中国东北。1912年2月,日本陆军提议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兵,但因英国反对而搁置。部分日本精英以“驱除白人在亚洲势力”为名,实则推行“大陆政策”,试图取代欧美成为东亚主导者。另外担心中国革命激发日本国内民主思潮(如“大正民主运动”),故通过对外扩张转移矛盾。
英日两个国家对于中国的博弈与妥协
日本受制于第三次日英同盟(1911年续签),不得不在行动上与英国协调。例如,日本曾试图单独承认“满蒙政权”,但英国警告此举将破坏列强对华“共同行动”原则,迫使日本暂缓计划。但英国默许日本在满蒙的特殊利益,以换取日本不干预长江流域。1912年2月,日本同意加入国际银行团,表面上支持袁世凯,实则借此渗透中国经济。
列强在华博弈体现“势力范围”思维的延续,英国重经济利益控制,日本重领土渗透,两者共同削弱了中国主权。列强干预激发中国精英反思,五四运动后“反帝反殖民”成为主流话语,间接推动中国革命走向更彻底的民族独立道路。
清帝退位前后的权力博弈,既是新旧中国的转折点,也是帝国主义在华角逐的缩影。英日两国的干预策略折射出其不同的殖民思维:英国注重“间接控制”,日本追求“领土蚕食”。而中国各派在夹缝中的挣扎与妥协,则预示了此后数十年救亡图存斗争的复杂性,最终在各方势力的压迫下,隆裕太后最终还是做出了清帝退位的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