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京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1章 明珠共鉴迎新生,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半两京墨,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她说到这里,取出一份文书,继续道:"这是太医院诸位太医的联名上书。他们认为农医本同源,太医院选拔人才从不论出身,农业学院更应如此。况且,医者济世,农者养民,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岂能以门第限制?"

皇帝接过奏折细看,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这份上书字字恳切,句句在理。他抬头环视朝臣:"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兵部尚书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作为出身寒微的将领,对这种唯才是举的理念深有共鸣:"陛下,农为国本。选拔农业人才,理应不拘一格。况且这些寒门子弟最懂农事,正是国家所需。臣赞同娘娘之见。"

礼部尚书还想争辩,脸上已显出几分尴尬,却见皇帝已经拍板:"就依爱妃所请。农业学院招生一事,不得以出身论资格。谁若再从中作梗,就是与朕的圣意作对!"最后一句话掷地有声,让那些蠢蠢欲动的保守派不得不偃旗息鼓。

回到学院,初夏的阳光洒满庭院,为这座崭新的学府增添了几分生机。苏锦绣立即召集主要师资商议招生细节。她特意设计了一套独特的考核方式:"除了基础文理知识,更要着重考察实践能力。考生要能认识常见农作物、了解基本农事,这些都要纳入考核范围。我们要选拔的是真正懂农业的人才,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

为了让考核更加公平,她甚至在考场设置了实物展台,摆放各类农作物种子、农具模型。考官要在实践环节现场考查学生的实操水平。这种考核方式在当时可谓开创先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都来参观这个新奇的考场布置,纷纷称赞这种重视实践的考核方式。

很快,第一批考试开始了。来自各地的考生齐聚学院,场面蔚为壮观。有的是衣着华贵的贵族子弟,有的则是衣衫简朴的农家子。但在这里,他们都是平等的求学者。苏锦绣特意来到考场巡视,看到那些朴实的面孔中透着坚定的眼神,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一刻,仿佛看到了希望的种子正在发芽。

考试结束后,她亲自参与阅卷。当看到一些出身寒微的考生在实践考核中表现出色时,她的眼中闪过欣慰的光芒。有一个来自山东的农家子,虽然文字答卷平平,但在辨认农作物和操作农具环节中,展现出惊人的才能。这正是她想要的人才。

在漫长的阅卷过程中,每一份答卷她都仔细批阅,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造之才。她深知,这些年轻人中,或许就有未来改变农业面貌的栋梁之材。夜深人静时,她常常想起前世在农业科技院看到的那些优秀学子,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农业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终于,第一批录取名单出炉。共录取学生一百二十名,其中有六十多名来自贫寒之家。这个比例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保守派更是叫嚣"有违礼制"。一时间,流言四起,有人说这是在动摇科举根基,有人说这会打破士农工商的秩序。

就在议论纷纷之际,皇帝突然驾临学院。他的到来让所有质疑的声音都暂时噤声。萧承煜走进教学楼,仔细查看了教学设施和实验田,又翻阅了录取名单。他看到名单上那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名字,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最后,他在众人面前郑重宣布:"农业学院开创教育新风,实乃国之幸事。朕今日特赐学院匾额一块,题名'明珠共鉴'。"

这四个大字蕴含深意——明珠,比喻人才;共鉴,意味着人人都有机会被发现、被培养。这一举动无异于为农业学院背书,也给了那些质疑的声音一记响亮的耳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酒肉僧

从射雕开始

进化世界

真千金断亲后,豪门全家哭疯了

是符不是祸

钦天除妖师,大明穿越二十一世纪

木子青仙

穿越母系氏族,我带族人致富

炮灰没有回忆

征伐天下

披甲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