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3章 从甘肃兰州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控制工程专家柴天佑,院士之路,钩藤草,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373章从甘肃兰州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控制工程专家柴天佑
院士出生地
柴天佑院士,1947年11月20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
兰州位于中国陆地的几何中心、甘肃省中部,是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兰州东与定西市接壤,东南与定西市毗邻,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相连,西、西北与武威市交接,北与白银市为邻,东北与白银市相接。
兰州历史悠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兰州地区设立了榆中县,隶属于陇西郡。
汉武帝时期,设立金城郡,兰州成为其治所,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逐渐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
隋文帝废除了金城郡,设立了兰州总管府。
唐代时期,兰州成为陇右道的治所,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其成为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衰落和政治中心的转移,兰州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边防重镇。
清朝时期,随着移民政策的实施和丝绸之路的再度繁荣,兰州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兰州逐渐发展成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和西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兰州人文底蕴深厚,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形成了以融合多民族、多地域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文化特色。
兰州有悠久的黄河文化,兰州人民创造了包括筏子、水车等技艺,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根本的黄河文化。兰州水车博览园景区等人文景观是黄河文化的重要体现。
兰州有璀璨的丝路文化,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兰州在历史上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留下了丰富的丝路文化遗产,如莫高窟艺术对兰州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兰州名人辈出,明代陇上的大学者段坚,被称为理学名臣,也是明代河东学派的继承者;秦维岳,清代兰州后五泉人,创办了五泉书院,编修了《皋兰县续志》,先后被聘为兰山、五泉两书院山长,为培养地方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谏,明永乐至天顺年间在世,正统七年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工书善画,着有《使南稿》《兰坡集》等着作。
出生地解码
兰州对柴天佑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兰州作为黄河文化和丝路文化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柴天佑,培养了他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创新的追求。
像古代兰州人段续引入筒车造福一方,这种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柴天佑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
兰州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柴天佑就读的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当地的名校,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该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秀的教师团队,引导他养成了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习惯,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这为他日后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兰州地处西北,形成了坚韧、朴实的城市性格。
这种性格特质也融入到了柴天佑的身上。
在科研过程中,他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在工厂工作时,他能克服艰苦的条件,从工人成长为厂长,后来又毅然放弃厂长职位去追求学术梦想。这种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精神,使他能够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不懈,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兰州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这种地域优势让柴天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科研资源和发展机会。
例如,兰州周边的一些工业企业为他提供了实践和研究的对象。
他后来参与的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选矿厂自动化工程改造等项目,就与兰州的地域产业特点密切相关。
这使他能够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契机,从而推动他在科研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院士求学之路
1977年,柴天佑考取东北电力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仅用两年半时间修完大学四年课程,1980年本科毕业。
1979年,柴天佑考入东北工学院研究生,师从郎世俊教授,1983年毕业于该校工业自动化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5年,柴天佑于东北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工业自动化专业首批博士。
求学之路解码
柴天佑院士独特的求学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柴天佑考取东北电力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是他踏上科研之路的重要起点。
他仅用两年半时间修完大学四年课程,展现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这种高效学习的经历,培养了他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让他养成了勤奋刻苦、自律自强的学习习惯,为后续的深造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考入东北工学院师从郎世俊教授攻读研究生。
郎世俊教授在自动化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经验,在其指导下,柴天佑得以接触到该领域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
这为他打开了学术研究的新视野。
在导师的引领下,他深入探索工业自动化专业知识。
他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逐渐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在科研道路上取得创新性成果奠定了关键基础。
柴天佑成为中国工业自动化专业首批博士。
这一阶段的学习让他在专业领域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使他能够站在学科前沿进行思考和研究。
博士期间的科研经历,锻炼了他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培养了他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
这让他具备了攻克重大科研难题的实力,为他日后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当选院士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院士从业之路
1985年,柴天佑博士毕业后留在在东北工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同年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
1990年,柴天佑在东北大学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柴天佑组建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
1993年,柴天佑赴日本上智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工学院作访问学者。
1996年,柴天佑担任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
1997年,柴天佑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柴天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